跨國反共親美網絡中的台北:「美新處」、《文學評論》及愛荷華作家計畫
本演講受列斐伏爾(Henri Lefebvre)的「空間生產」理論啟發,窺探戰後初期台北作為反共空間的重層意義生產。論文視彼時的台北為美國公共外交和心理戰的樞紐,而其城市景觀則為一流動的,讓其中的特定居民(尤其外省精英)在情感,知識,和意識形態層面與美國文化產生連結的社會空間或文化領域。論文首先分析「美新處」(USIS)跨國反共陣營的建設,以及其在1960和70年代台灣催生的青年群體中普遍存在的對美國的渴望,無論這些青年們對國民黨統治抱持好感抑或批判的態度。然後探究此以美國為中心的反共自由主義的兩個具體個案呈現:一是「美新處」贊助的期刊《文學評論》相對「非政治」和強調文學的立場,另一是「美新處」處長麥卡錫(Richard McCarthy)個人網絡促成的愛荷華作家計畫的高度包容開放態度。最後總結,台北的城市景觀即使在今日,仍可見來自不同外部驅力的各種文化交相影響的痕跡。
林姵吟,香港大學中文學院主任及副教授,曾任教於英國劍橋大學、新加坡國立大學和倫敦大學。2020–2021秋季荷蘭萊頓大學台灣講座訪問教授、2015–2016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問學者。主要研究領域為現當代華語語系文學與文化。代表作為《台灣文學的性別與族裔:從日治到當代》(台大出版中心,2021)及Colonial Taiwan: Negotiating Identities and Modernity through Literature (Brill, 2017),編有Taiwanese Literature as World Literature(Bloomsbury,2023)、Positioning Taiwan in a Global Context: Being and Becoming (Routledge, 2019)、East Asian Transwar Popular Culture: Literature and Film from Taiwan and Korea (Palgrave, 2019)、《交界與游移:跨文史的文化傳譯和知識生產》(麥田,2016)、Press, Profit, and Perceptions: Knowledge Production and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in Chinese Societies 1895-1949 (Brill, 2014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