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分类
解表药
凡是以发散表邪、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,称为解表药,又名发表药。
本类药物,其味以辛为主,兼有甘苦。主入肺与膀胱二经,并且具有透发毛窍、发汗解表的作用。解表药根据其性味与功能可以分成发散风寒与发散风热两类,分别适用于治外感风寒表证、风湿表证与风热表证、温病初起等症候。部份药还兼有其它如利水退肿、止咳平喘、透疹、止痛或消疮等作用。故适用于水肿、咳喘、麻疹、风疹、风湿痹痛、疮疡初起而兼有表证者。
清热药
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,称为清热药。
清热药其性寒凉,归五脏为主,兼归胃与大肠。根据药物的主要性能功效、热证的不同类型与里热所属气分或血分之别,清热药可分为清热泄火药、清热燥湿、清热凉血药、清热解毒药、清虚热药等五类。
本类药物主要适用于里热病证,如外感热病,高热烦渴,湿热泄痢,温毒发斑,臃肿疮毒及阴虚内热等证。
泻下药
凡能引起腹泻,或润滑大肠,促进排便的药物,称为泻下药。
本类药物性味多为苦寒,少数为甘平,个别有辛温、辛热者。主归胃、大肠经。部份药物有毒,个别药物则有剧毒。根据作用的特点及使用范围的不同,可分为攻下、润下药及峻下逐水药三类,个别具有为泻下通便、消积导滞,润肠通便以及泻水逐饮的作用。
本类药物适用于大便秘结,胃肠积滞,食热內结及水肿停饮等里实证。
消食药
凡以消食导滞、促进消化为主要作用的药物,称为消食药也称为消导药。
消食药多为味甘性平,主归脾胃二经,功能消化饮食积滞、开胃和中。
本类药物,主要用饮食积滞之症(脘腹胀满、爱腐吞酸、恶心呕吐、不思饮食、大便失常及脾胃虚弱的消化不良之症。
驱虫药
凡以驱虫或以杀减人体寄生虫为主要作用的药物,称为驱虫药。
本类药物,性味以甘苦辛为主,性有寒温之别,多具毒性,主归脾、胃、大肠经。对人体内(主要指肠道内)寄生虫有毒杀,麻痹作用,促使其排出体外。部分药物对人体其他部分的生虫,如血吸虫、阴道滴虫等,某些驱虫药物亦有驱杀的作用。
驱虫药组要用于治疗肠道寄生虫病,如蛔虫病、蛲虫病、条虫病、钩虫病、姜片虫病等症见绕脐腹痛,不思饮食或善饥多食、嗜食异物,久则出现形体消瘦、面色萎黄、腹大青筋暴露、浮肿等症状。部分药物还可用治小儿疳积。
理气药
凡以舒畅汽机,消除气滞、气逆为主要作用的药物,称为理气药。
理气药物,味以辛味为主,兼见苦味;性多为温,少有寒凉者。主归脾、胃、肺、肝等经。此类药多为气氛药物,并且可分为行气药和将其要。其功能为舒畅奇迹、调理气分,而且具有理气健脾、疏肝结余、理气宽胸、行气止痛、破气散结、降逆止呕等不通功效。并对活血、补益、化痰、祛湿、泻下、温里等类药物有协同作用。
本类药物,主治肺气雍滞,胸膈满闷、咳嗽气喘;脾胃气滞,脘腹胀满、呃逆呕吐;肝气郁滞胸胁胀痛、月经不调。
温里药
凡以温里祛寒为主要作用的药物,称为温里药,又叫祛寒药。
本类药物,味多辛甘,性主温热。以归心、肾、脾、胃经为主。功能温中散寒、回阳救逆,并建有温经止痛等作用。
本类药物,主治里寒病症,如脾胃受寒或脾胃虚寒症;肝经寒凝少腹冷痛,寒疝作痛或厥阴头痛等;肾阴不足,阳痿宫冷、腰膝冷痛;心悸怔忡、小便不利、肢体浮肿;以及亡阳厥逆证、脉为欲绝者。
利水渗湿药
凡通利水道,渗利水湿为主要作用的药物,称为利水渗湿药。
本类药物多甘淡,性多寒凉,主归肾、膀胱、小肠经,兼归心、肺、肝、胆、脾经。功能以渗湿利水湿为主,兼能清利湿热,可收止泻、通淋、消肿、退黄等功效。
本类药物主治水湿病症,如水肿、小便不利、淋症、痰饮、泻痢、黄疸、湿温、湿疮、带下、湿痹等病症。
祛风湿药
凡以祛风除湿、通痹止痛为主要作用的药物,即称祛风湿药。
祛风湿药,维多辛苦,性多温平。少数为寒凉之品。主归肝脾肾经。具有祛风除湿、舒筋活络、通痹止痛及强壮筋骨等作用。还可用于跌打损伤及其他骨关节病。
祛风湿药主要适用于风湿痹证,以及以筋骨疼痛、筋脉拘急、屈伸不利等为其主症的证候。
化湿药
凡以化湿运脾为主要作用的药物,称为化湿药,又名芳香化湿药。
化湿药物,性味辛温,主归脾胃二经。具有醒脾化湿、燥湿健脾等作用。部份药物也兼有化湿解暑之功,尚可用于湿温、暑瘟等症。
本类药物主要用于湿浊内阻,脾为湿困,运化失常所致的脘腹脾满、呕吐反酸、大便溏薄、食少体倦、口干多涎、舌苔白腻等症。
止血药
凡以制止体内外出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,称止血药。
止血药物,味多苦、涩、性多寒凉,少数性温。主归心肝两经。均有止血作用,根据作用机制的不同,分别具有凉血止血、化瘀止血、收敛止血、温经止血的功效。主要用于内外出血的病症,如咯血、咳血、衄血、吐血、便血、尿血、崩漏、紫癜以及外伤出血等。
活血化瘀药
凡以通畅血行,消除瘀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,称活血化瘀药,或活血祛瘀药,或化瘀药。
活血化瘀药,味多辛、苦,性多温平。主归肝、心经,如血分。性善走散通行,均具活血化瘀之用。并通过活血化瘀作用,而产生止痛、调经、破血消癥、消肿疗伤、活血消肿等作用。
本类药物,主治血瘀诸症。应有范围甚广,遍及内、外、妇、儿、伤各科。如内科之血瘀胸腹、头身诸痛及体内之癥瘕积聚;中风后半身不遂,肢体麻木;关节痹痛日久;出血证之出血色紫,夹有血块;伤科之跌扑损伤,瘀肿疼痛,痈肿疮疡;妇科之月经不调,产后瘀阻等病症。
化痰止咳药
凡以祛痰或消痰为主要作用的药物,称为化痰药。
以制止或减轻咳嗽或喘息为主要作用的药物,称止咳平喘药。
因为化痰每兼止咳平喘作用,而止咳平喘药又每兼化痰作用,故将具有化痰与止咳平喘作用的药物合
倂称为止咳平喘药。化痰止咳平喘药物,味多辛、苦或甘、咸、性有温凉之别;主归脾肺二经。多具沉降之性。分别具有温化寒痰、清化热痰、止咳平喘等作用,有些药物分别兼有祛风痰、散寒湿、通利关节:清肺热、平肝定经,软坚散结:宣肺降气、润肺等作用。
本类药物主治痰症及咳喘之症。其中温化寒痰药:用治寒痰咳喘,湿痰中阻,风痰阻络,阴疽流注等症;清化热痰药:用治痰热喘咳,癫痫惊厥,瘰疡瘿瘤等症。而止咳平喘药:则用治外感、内伤所致的各种咳嗽气喘。
安神药
凡以安定神志为主药作用,用治神志失常病证的药物,称为安神药。
安神药多以矿石、贝壳或植物的种子入药,矿石、贝壳类的药物、质重沉降,故多有重镇安神作用,称重镇安神药:植物种子类药物,质润滋养,故多有养心安神作用,称养心安神药。多入心经和肝经。
安神药主要用于心神不宁、惊悸、失眠、健忘、多梦及惊风、癫痫、癫狂等症。
平肝熄风药
凡以平肝潜阳,熄风止痉为主要作用药物,称为平肝熄风药。
本类药物,多为介类、昆虫等动物及矿物药,味多咸、苦,性多寒凉,具沉降之性。确立以归肝经为主。具有平肝潜阳、息风止痉及镇静安神等作用。
平肝息风药根据其主要作用,可分为平肝潜阳和息风止痉药两类。分别用于肝阳上亢和肝风内动之证。但由于肝风内动以肝阳化风为多见,且息风止痉要多兼具平肝潜阳的作用,故两类药物常互相配合应用。
补虚药
凡补益正气,增强体质,以提高抗病能力,为其主要作用的药物,称为补虚药,亦称补养药或补益药。
补需药类,味以甘味为主,兼有辛酸咸味:性有寒湿之别(补气甘温,补阳甘咸辛温,补血甘平寒,补阴甘寒)。期归经主入五脏(其中补气归脾肺,补阳归肾,补血归心肝,补阴归肺胃肝肾)。其功能分别具有补益气、血、阴、阳的作用。
补益药根据其功效和主要适应证的不同分为补气、补阳、补血、补阴四类。分别用于气虚、血虚、阴虚、阳虚等症。此外,补虚药还有“扶正祛邪”的作用,配伍祛邪药,还可用于邪盛正衰或正气虚弱而病邪未尽的症候。
收涩药
凡以收敛固涩为主要作用的药物,称为收涩药,有称为固涩药。
本类药物,味多酸涩,性温或平,主肺、脾、肾、大肠经。分别具有固表止汗、敛肺止咳、涩肠止泻、固经缩尿、收敛止血、止带等作用。
本类药物,主要用于久病体虚、正气不固、腑脏功能衰退所致的自汗、盗汗、久咳虚喘:久泻、久痢:遗精、滑精、遗尿、尿频:崩带不止等滑脱病症。
涌吐药
凡促使涌吐为主要作用的药物,称为涌吐药,也称为催吐药。
本类药物味多酸、苦、性属寒凉,多具毒性。具有涌吐药物、宿食、痰涎的作用。
本类药物主要用于误食毒物,停留胃中:或宿食停滞不化,脘部胀痛:或痰壅盛胸膈咽喉。呼吸喘促:亦可用于癫痫发狂等症。所谓“其高者,因而越之。”“在上涌之。”